2012-06-30

台灣諺語一則

[2012.07.01] 今年端五,回老家祠堂拜拜時,母親順口講了個桃李的諺語。原來有幾個版本,母親記不得全部,不過拜網路方便之賜,先著錄於此,有機會再看媽記憶裡的版本。顯見地方不同,這些歌亦有所變化,或者是採錄之人的關係?

母親記得的部份是:
三月三,桃仔李仔挺頭擔 (挺音ㄊㄧㄣˇ,意指扁擔的兩頭各擔一種)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西瓜排價滿大路 (價,借用浙杭的方言,台灣多作甲)
六月六,仙草間,米苔目
七月七,龍眼烏,榭榴必 (必,˙ㄧ,石榴開裂)


其他的錄文如下:


歲時歌-一年歲時歌之一
正月正,牽新娘,出大廳。二月二,土地公,搬老戲。
三月三,桃仔李仔,雙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
六月六,做田人,打碌碡。
七月七,芋仔蕃薯,全全劈。
八月八,牽豆藤,挽豆莢。
九月九,風箏馬馬哮。
十月十,三界公,來鑒納。
十一月,挨圓仔粹。
十二月,賣噴春花。


歲時歌-一年歲時歌之二
正月正,請子婿,入大廳。
二月二,台豬公,謝土地。
三月三,桃仔李仔,憑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龍船鼓,水裏渡。
六月六,踏水車,拍碌碡。
七月七,龍眼烏,柘榴剪。
八月八,勾豆藤,挽豆莢。
九月九,風箏,滿天哮。
十月十,冬瓜糖霜落錢盒。
十一月,人焚火。
十二月,人炊粿。


歲時歌-一年歲時歌之三
正月正,在日月,聽見賭博聲。
二月二,老土地。
三月三,桃仔李仔,雙頭擔。
四月四,桃仔來,李仔去。
五月五,西瓜排到滿車路。
六月六,頭家落田,拍碌碡。
七月七,龍眼烏,柘榴劈。
八月八,牽豆藤,挽豆莢。
九月九,風箏滿天哮。
十月十,人收冬,頭家請長工。
十一月,年兜邊,家家戶戶人搓圓。
十二月,換新衫,來過年。







2012-03-28

反切~~孫炎

[2012.03.29]
1. 要再詳查孫炎的生平 (《百度百科/孫炎》算是比較多內容,但仍嫌簡略,且其事跡皆不具出處?)。概言之:孫炎是鄭玄弟子,曾注過多部經典,但似乎皆佚失?曾為文反駁王肅《聖證論》以闡鄭玄之說。清 馬國翰《王函山房輯》曾輯佚成書。


2. 北齊顏之推的一句話,定出了孫炎在聲韻之學的重要性,稱其「獨知反語」。又《顏氏家訓·音辭》此文當讀。


北齊 颜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

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

2012-02-22

讀《改變世界的植物》筆記數筆

[2012.02.22] 《改變世界的植物》是台灣的譯本:書中提到的七種植物為:煙草、甘蔗、棉花、茶葉、罌粟、奎寧、橡膠。(名稱依譯書之目錄)
董曉黎譯,達.托比.馬斯格雷夫,威爾.馬斯格雷夫著,2006。改變世界的植物。台北:高談文化。共304頁。ISBN 986-7101-09-X。
原作:
Musgrave, Toby & Will Musgrave. 2002. An Empire of Plants. ~people and plan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London: Octopus.

==筆記==


  1. [p. 9] 葡萄牙1513抵摩鹿加 (Molucca) 主島馬來群島 (Malaya Archipelago),建立了自己的要塞和貿易基地。1517年至中國澳門,主要的交易項目:產自摩鹿加群島之 Banda Island 的丁香、肉荳蔻、荳蔻皮 (mace)。
  2. [p. 9] 荷蘭接替了葡萄牙,在17世紀達到鼎盛,控制了摩鹿加海峽,並透過台灣與中國交易。
  3. [p. 9] 英國為了統治階層及其被統治階層需要,大量自祕魯移植金雞納樹至印度栽植。(殖民地形成的原因?)
  4. [p. 17] 煙草源自美洲。土生土長的煙草有50~70種之多。
  5. [p. 18] 哥倫布所見至少有8種。
  6. [p. 18] 美洲中部和東部主要的品種為黃花煙草,密蘇里河上游最受歡迎的品種為 quadrivalis,當地人使用這兩種時,需要混合乾柳樹皮及葉、或是木頭粉。(現代流行的品種是紅花品種,東海岸的歐洲移民取自墨西哥。)
  7. [p. 18] BC1500年的馬雅文明,抽煙已是儀式的一部份。
  8. [p. 18] 休倫人的傳說:女神帶來上帝的禮物。女神走後,其坐過的位子右方長出玉米,右邊長出馬鈴薯,而其正中則是煙草。煙草是上帝送給人類消愁減憂的禮物。
  9. [p. 19] 馬雅人以棕櫚葉或玉米葉裹住煙草抽吸。(此同現時的雪茄以煙葉裹煙草使用。)抽吸煙草的方法有各式的煙管及抽吸方式。

==討論==

1. 葡萄牙到達中國於明正德12年 (1517)。在此之前,宋朝 蘇頌 (1020-1101) 的《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已經記錄了【肉豆蔻】、【白豆蔻】等名,且有【草豆蔻】加到高良薑的記錄。其中【肉豆蔻】、【白豆蔻】皆被拿來和【豆蔻】比較,不過似乎書中未言及【豆蔻】?很奇怪,當時歐洲人如何取代阿拉伯人成為番舶的主角?

2. 荷蘭佔領台灣與中國交易一段故事,即便在台灣似乎亦少人整理?

3. 殖民地的形成自不是我的興趣。不過影響所及,類似金雞納這種植物的故事還有哪些?經濟作物鄭成功取台之前,台灣有否物產輸出?荷蘭人、西班牙人在台灣可有物產生產?

4. 中國抽煙的歷史及源流?

5. 休倫人的傳說似是印地安人(?)在窮途末路時,發現在中美洲的植物可資利用。可推回歷史至何時?







《》『』「」【】

2011-12-22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2011.12.22] 忽然發現,我不懂這句成語之所以言之成理的理由,特別是生態學/生物學上的理由。或者已是"人人"皆已觀察到的"事實",所以文人以之談君子以自強不息,老人勉勵自己不會變痴變呆,養生者據以精進~~

[宋] 張君房。 《雲笈七簽/卷三十六/ 玄鑒導引》  :
《抱朴子》曰: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故也。若夫絕坑停水,則穢臭滋積;委木在野,則蟲蠍太半。


語出《 呂氏春秋/盡數 》,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藝文類聚/方術部/養生》錄有:(轉貼自 《維基文庫》 ,應未被好好校正過)
 華他別佗傳曰.佗嘗語吳普.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自使極爾.體常動搖.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疾則不生.卿見戶樞.雖用易腐之木.朝暮開●動搖.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為導引.蓋取於此也.


討論:
1. 張君房之《玄鑒導引》 首言便說 『《抱朴子》曰: 道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 云云,有人猜可能 《玄鑒導引》的作者是葛洪,這留給專家去考證,但我目前只覺得是誤植,原句是出自呂氏春秋,《三國志》的《華佗傳》裡有類似的話,「戶樞不朽」,而《華佗別傳》則引申了 《三國志》 的說法。(《華佗別傳》不詳?顯是後人低劣的依托之作)~~找了半天有人說,這是一本已佚之作,而裴松之引用多處......
2. 過去數十年原來有華佗是否為印度人的爭議,且是陳寅恪提出的,似乎有說服力,但對於當時中原有象與否,我是覺得太牽強,應再多查方志之書,以帝都有象似乎不算牽強?
3. 『流水不腐』:我是認為,腐,是一種現象,在一個微環境裡的各種群落的演替過程中,代謝物已多到讓人知覺到--看到、聞到了『腐』的狀態。但似乎不是很能以生態的觀點來解釋為何流水不腐。流水一般觀察到的會有穩定的藻類,並且水較清澈,理由呢?水的含氧量是否是個重要的限制因子?
4. 『戶樞不蠹』,亦有作『戶樞不螻』,語出《 呂氏春秋/盡數 》,但這畢竟是個scope的問題,也許不是不朽,只是看不到而已,或者沒有系統地比較過,門的各部朽蠹程度及時間。




《》『』「」【】

2011-12-05

風化

[2011.12.05] 發現這個段落有好幾個重要的點需要釐清。文出《莊子/天運》篇。


《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猶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討論:

1. 據維基百科云,六經之名的典故源自於此。

2. 查一下孔子所謂問禮於老子之說法的真假實情。

3. 至少在天運篇成文之時已有【七十二君】之說。這是指春秋?又同時這裡稱的是【先王】、【周召】...其實我不太懂這段的意思。

4. 這裡的【風化】何義?白鶂與蟲的風化是一樣的意思嗎?

5. 此文作者顯見對自然觀察入微,白鶂相視、類自為雌雄的蟲、烏鵲、魚、細要、兄弟等。細要、兄弟二句不解。

《》『』「」【】

標點符號

[2011.12.06] 應該是要好好想想,標點在古文載體的功用及實行。
[2011.12.22] 對於這個標點,不知有沒有人曾給予較深入的討論?我是在處理時出現了一些問題。看不出台灣對於「」、『』二者是否有先後優先的次序界定?例如在有引話的文句之外,又有需強調的字詞,那麼這強調字詞應使用何者?或是,既為獨立的屬性,各自為之,能使文意清楚,不致含混即可?參考頁面:「鬼有三技過此鬼道乃窮


不過這則實在是因為讓我倒盡胃口的標點。出自莊子/天運篇的一段。略計二十二個字裡有二十二個標點,當然不能算二十二個,但至少一個書名號佔了二字的空格。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自以为久矣……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台灣: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著,《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中華民國97年12月。

2011-11-20

抄錄【全四庫(未收、存目、奏毀)】

[2011.11.21] 收錄一筆資料,這是台大的電子資料庫的敍述。對照過維基百科【四庫禁書】,有些用辭不夠統一精確,但暫錄,也許日後有用到的機會。


台大的電子資料庫的敍述:(cached 2011-11-21)


● 四庫存目書:乾隆將偏離其統治需要和價值標準者予以摒棄,只存其目,是為四庫存目書。茲據清 紀昀主持編纂之《四庫全書總目》,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列為存目之書(叢書除外)4752種,其中19種採宋本,26種採元本,2408種採明本,2258種採清本,35種採民國本,6種採外國本。 
● 四庫奏毀書:乾隆將違反其統治需要和價值標準者予以銷毀,禁止刊藏,是為四庫奏毀書。茲據清軍機處《分次奏進銷毀書籍單》, 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毀棄之書621種,其中290種採明本,319種採清本,12種採民國本。 
● 四庫未收書:乾隆修纂《四庫全書》峻工以後,全國又陸續發現一些當年未能徵集到的歷代典籍,于嘉慶初年陸續進呈,是為四庫未收書。茲據清阮元《四庫未收書目》,匯輯清修《四庫全書》時未收之書167種,其中14種採宋本,8種採元本,14種採明本,120種採清本,5種民國本,6種外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