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7

全球化的真相

[2011.09.08] 原本這是八月底,臉書上流傳的一篇翻譯文章,原為英文版,講的是"Columbian Exchange",關於這個議題,原來是社會學者歷史學者而漸漸的生物地理生態學者漸漸矚目的一個議題。我比較有興趣的是若干歷史的點與生物相關的事件。

下文中除非特別註明或提出討論,譯名以維基百科為準,並附以維基百科之連結。

Columbian Exchange: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哥倫布大交換],但是內容可能因為譯自英文維基,似尚未完整。
英文版定義為:
The Columbian Exchange was a dramatically widespread exchange of animals, plants, culture, hum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slaves),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idea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s (Old World and New World).
中文版的描述我稍改: 
哥倫布大交換是一場新舊世界之間的動物、植物、農作物、人種(包括奴隸)、傳染病、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
[arthur's note] culture譯為文化很怪,我當作是農作物,即不僅是crops還包括各種園藝、藥草等。dramatical 譯為突發性也不妥,中文裡那種一時突然發生的意義被放大了。

==摘要==
1. 馬尼拉灣,1571年,並延續250年的白銀(西班牙採自美洲)與絲綢(中國)的交換,這或許是有記錄可循?1572年明神宗(萬曆,前朝為明穆宗,隆慶)即位;1820年為清仁宗嘉慶皇帝退位。西班牙的白銀採自美洲(?哪些地方),船上的奴隸為印地安或非洲裔。

2. 兩億五千萬年前,約古生代 (Paleozoic) 與中生代 (Mesozoic)之間,地球上的大陸為一大塊,稱為盤古大陸 (Pangaea, 原作泛大陸,不常見且不妥,把泛字作專有名詞)。在哥倫布 (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 抵達 (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 之前,與舊大陸分別演化出不同的生物體系。

3. 1492年之後的新舊大陸之交流,被歷史學家克洛斯比 (Alfred W. Crosby),稱為 哥倫布大交換。這個部份可參考Crosby的網路文章[1, 2, 3]。

4. 接下來的生物物種譯詞可能有問題,先依原英文(括弧附中文譯詞),稍後再查證。先是講Earthworms (蠕虫),特別是common nightcrawler (黑蚯蚓) 以及 the red marsh worm (紅蚯蚓)。這些蚯蚓在1492年以前不存在於美洲,因為前一個冰期 (Ice Age) 已使牠消失於美洲大陸。現則已經分布到了明尼蘇達 (Minnesota)、艾伯塔 (Alberta) 和安大略湖區 (Ontario) 這片廣大的土地。「生態學家眼中這場龐大、毫無計劃並將歷經多個世紀的實驗還在繼續著﹐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5. 絲綢白銀貿易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 (1570s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們從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和墨西哥運走了大量黃金和白銀﹐在這些返鄉船只上還有其他重要的物品:一種來自亞馬遜河流域的植物﹐煙草。

6. 煙草﹐引爆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消費時尚。在1607年英國於弗吉尼亞建立其第一塊殖民地之前﹐倫敦已經有了七千多家“煙館” (tobacco "houses")。當時美國的中西部的北部區域、新英格蘭和加拿大全境都沒有蚯蚓。

7. 在沒有蚯蚓的森林裡,樹葉飄落後積成堆,這些是森林樹種賴以為生的營養來源。蚯蚓來了之後,把這些凋落物以排泄物的形式,將營養深藏於土壤之中 [arthur's note:原譯文不喜歡]。原生植物處於淺層的細根系似乎無法適應這種改變。野生撒爾沙 (wild sarsaparilla,指的是五加科植物,但sarsaparilla是墨西哥菝葜因此這裡翻成撒爾沙是否合適需再查。)、野生燕麥 (wild oats,依英文維基,有此名可能有三種植物,甚至有百合科的)、黃精 ( Solomon's seal)、 大量的地被層植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賓州薹 (Pennsylvania sedge,原譯作賓夕法尼亞莎草)這類的禾草;糖楓幾乎停止生長﹐而梣木的幼苗則茁壯成長。

==正在做==
把內容標示在我的地圖。



==其他==

1. 墨西哥菝葜是製作沙士的原料。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