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當時還真不知是何種想法,不過現在清楚了,我需要的是《部落格》在放這些很雜的東西,而更雜的會在一開始便留在《筆記本》裡,最後會進入《網頁》。我想這會我目前的做法吧。
==原件==============================================================
[20080629]keywords: 生態池、水生池、優養化、外來種、原生種
一週前一位同學問我農場生態池由誰管理,在今天忽然想說留點想法,就回了他一封信,也想藉此架構一下一個問題,如何體檢一個環境?在這裡就是,如何檢驗水生池?
1. 設立要達到的標準。
2. 這個標準必需是可以定期檢驗,並能量化與前次數據比較。
3. 比較的結果必需可以提供作為改進的實質參考。
接下來就是隨便想想的:
本質上來說,這個生態池的建立,是人為景觀的設置,原本設立的目的是瑠公圳的一種人工回復,當然沒說的是台大校園的一個景觀設立,提供一個遊憩區。信中說到這是個失敗的生態池,因為:
1. 水是引導自來水流入,以維持池子的水。
2. 早期種的荷花、睡蓮、及某些原生種水生植物已消失。
3. 放養的魚類相改變。
4. 鳥類相的大幅改變。
5. 水生植物相的維護:天氣好時,需有極大量的人力清理暴長的大萍、狐尾藻等。
但是如果改變標準,這個池子也可能是成功的,只是要花點大錢及某個程度的人力來維護。最明顯的莫過於:吸引人潮來餵食,出現意外的訪客(鳥),有些動物開始在此生息。
"回蔡承晏同學信的內容"
學期結束了,想說我也可以無病呻吟一下,
不過可以當我是發發牢騷就算了。
關於"建構一個水生池",我很好奇其中的過程,希望您能有完整的記錄,
可能是可以供後續有興趣的人參考,真期待您會變成水生池達人,
以後相關的問題就可以請教您了。
架構一個生態池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把成功的定義放在:
可以用最少的力氣維護,而使水生池能自行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那就算是成功了。
依這種標準來看,台大農場生態池毋庸置疑的是個很失敗的例子。
即使是一號館後的植物標本館水生池,也算是滿失敗的。
但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就像是魚缸,還是要有人工作清理維護的工作。
依側面的瞭解,目前最壞的方面是優養化的控制很吃力。
許多未知的部份都需要再體檢:
魚類相、植被相、藻類相、以及人類餵食行為的影響。
1. 規劃的生物引入。這個生態系中,原本規劃的某些生物,主要是水生生物,
在最初的時候應是考量到多樣性,幾乎可以用錢買到的植物都種了些,
很好奇是那些人的構想?是否達到了原本規劃生態池的目的?
2. 意外的來客:容易看見的有不知誰來放生的魚、鳥、水中冒出的植物,
還有更不可控制的人類訪客。
我想,從一缸水生生物擺飾,到小池、大池,都是學問,
但這個學問似乎不像課本的學理,容易獲得印証。
實作是最快進入狀況的方式。
找個同好,最好是同學,不然任教實習的學校內之老師、甚至是同學、家長,
都是一種互助而可以彼此協力達成目的的助力。
加油!!
arthur
1 則留言:
1861年George Bentham出版《Flora Hongkongensis》,1896年Henry Augustine出版《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1905年Hemsley《Indix Florae Sinensis》,《香港植物誌》、《台灣植物誌》、《中國植物誌》。十九世紀來自英國的植物獵人,把海外採集的標本寄回Kew園,歷經三任館長(Hooker家族擔任),從植株比對、分類、命名,最後得以發表不是來自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投入所有的植物學家。
張貼留言